2025年7月22日上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暑期实践团队“荆楚青语”队前往恩施建始县草子坝社区,围绕普通话普及情况展开调研,为推动当地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社区调研:聚焦中老年人普通话使用现状
在社区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发现社区中老年人的语言使用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部分长者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有的虽能说普通话,但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还有一些老人仅能使用建始方言,无法用普通话沟通。
在与居民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部分中老年人认为学习普通话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日常交流仍习惯使用本地方言。然而,当提及外出就医、购物等场景时,不少人表示曾因普通话水平有限,遭遇交流障碍,深感不便。
一位居民回忆道:“上次去外地看病,因为说不清楚普通话,医生问啥我都不太明白,差点耽误了病情。” 这一经历反映出普通话在跨区域交流中的重要性,即便对于习惯方言的中老年人,提升普通话能力也具有现实意义。
调研中,实践队遇到了一位退伍老军人。他操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介绍,年轻时在广东当兵,部队严格要求学习普通话、写规范字,以便外出执行任务时能够顺利交流。多年来,良好的普通话水平让他受益良多。如今,他可以凭借标准的普通话走遍全国,无论是旅游、购物还是就医,都畅通无阻。“普通话就像是我的一张通行证,让我能更好地融入外面的世界。” 老人感慨地说。他的经历也成为实践队员们向社区居民宣传普通话重要性的生动案例。
通过上午的社区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队员们也看到了社区居民对提升普通话能力的潜在需求。大家纷纷表示,将在后续实践中,针对中老年人的特点,探索更加有效的推普方式,帮助他们跨越语言障碍,享受更便捷的生活。
景区调研:助力产业振兴,规范语言景观
下午,实践队来到恩施建始县地心谷景区,开展产业振兴与语言景观调研活动。
队员们积极向景区游客发放精心制作的恩施文旅主题宣传册,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文旅产业与语言文字事业的紧密联系。许多游客表示,此次游览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收获了关于语言文字与旅游发展关系的新知识,深感不虚此行。
在景区语言景观调研环节,队员们沿着峡谷沿线,对各类语言警示牌、景点多语简介进行了仔细考察。经过认真排查,发现了十余处不规范用语,涵盖英文翻译错误、中文标点使用不当等问题。例如,在介绍喀斯特奇观时,中文简介为“恩施地心谷是典型的高山喀斯特岩溶嶂谷地貌特征,...”,而对应的英文翻译 “Enshi Geocentric Valley reBects the typical alpine karst valley landform feature,...”存在拼写错误,队员对翻译进行优化后提出,该翻译应为“Enshi Geocentric Valley is a typical alpine karst with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karst roach valley ,...”此类错误虽看似微小,但可能影响景区的对外形象,降低游客的游览体验。
实践队员们将对这些不规范用语进行详细汇总统计,并及时反馈给景区相关负责部门,助力景区优化语言景观,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准确的语言标识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指引,还有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草子坝社区的烟火人间到地心谷景区的奇峰幽谷,实践队员以语言为桥,既触摸社区基层的语言使用实况,又以专业力量助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谱写了一曲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赞歌。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入探索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实际行动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贡献青春力量。